热淋清颗粒对肾结石术后尿路感染的预防及促排石、止痛效果观察
转自《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年 第35卷 第3期
作者:魏立,俞斌
(余姚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浙江 余姚 315400)
肾结石为常见泌尿系统疾病,临床以排尿不畅、腰部疼痛为特征,部分伴血尿症状。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水质的改变,肾结石发病率有所上升。且肾结石发病机制复杂,与气候、饮食、职业、遗传、水质等因素均有关联。碎石术是当前治疗肾结石的常用方案,而尿路感染则为肾结石术后常见并发症,对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近期有研究显示,术后预防性应用中药制剂可利尿通淋、清热解毒,预防肾结石术后尿路感染。热淋清颗粒则为泌尿系统感染常用药物,属苗药单方制剂,头花蓼为其主要成分,有其明显镇痛、利尿、消炎、抗菌作用。为探讨热淋清颗粒对肾结石术后尿路感染的预防价值,我院对收治的 72 例患者展开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2年5月—2015 年4月我院收治的72例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18~75岁,平均(39.7±3.9) 岁;其中左肾结石48 例,右肾结石 24 例;结石最大直径 0.8 ~ 6.0 cm,平均(2. 6±0.8) cm;伴高血压17例,糖尿病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19~74岁,平均(40.3 ± 4.1)岁;其中左肾结石25 例,右肾 11 例;结石最大直径1.0~ 5.9 cm,平均(2.5 ±0.7) cm;伴高血压8例,糖尿病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18~74岁,平均(40.1±4.0) 岁;其中左肾结石23 例,右肾13例;结石最大直径0.9~5.9 cm,平均(2.6±0.7)cm;伴高血压9例,糖尿病5例。两组性别、年龄、结石部位、结石直径、合并疾病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术前经腹部平片、B 超、CT 或尿路造影确定为肾结石,且均为单肾结石者;自愿接受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满足手术指征;年龄≥18 岁;肾功能正常;知情且自愿参与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依从性好,可完成试验者。排除标准:伴肾功能损害者;伴造血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疾病者;并恶性肿瘤及精神病者;对本组用药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不能按规定服药者。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经皮肾镜碎石术。术后对照组静滴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海南天涯制药厂生产,规格 :1 0 0 mL :0 .2 g左氧氟沙星与氯化钠1. 8 g,批号 :020614),0.2 g /次,2次/ d,治疗1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淋清颗粒(华体平台生产,规格:8 g×6袋,批号:100820) 口服,1~ 2袋/次,3次/ d,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观察各项。①观察血尿、尿频、尿痛、尿急、肾区疼痛、叩击痛等相关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量化评分,每项1~ 4分,1分:正常;2分:轻度;3分:中度;4分:重度,统计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②观察结石排出情况,观察尿液性质、颜色,作腹部影像学筛查,静脉肾盂造影,统计两组结石排出率(即结石完全排出例数),记录结石排净时间,每周复查1次。③监测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④记录术后1 个月内两组尿路感染发生率,参照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 版)。
1. 4 疗效评估 痊愈:影像学检查结石消失;显效:平片监测结石缩小70% ~ 90% ,泌尿系统感染症状减轻;好转:复查结石缩小超过30%~69% ;无效:结石缩小不超过 30% 。总有效率 =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0% 。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9.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x² =4. 000,P<0. 05),其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²= 2.909,P>0. 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各积分均降低(P<0. 05),观察组治疗1周血尿、尿频、尿痛、尿急、肾区疼痛、叩击痛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2。
2.3 两组结石排出率及排净时间比较 观察组结石排出率高于对照组(P< 0. 05),其结石排净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3。
2.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 05),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见表4。
2.5 两组治疗1月内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1个月内发生尿路感染5例 ( 13.89% ),对照组13例( 36. 11% ),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²= 4.740,P<0. 05)。
3 讨论
肾结石为泌尿系统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群体,男性多于女性,常伴腰痛、呕吐、恶心等表现,大部分患者结石较大,但移动性差,身体活动时疼痛加重,呈阵发性特点。尿路梗阻、感染、遗传、饮食习惯、药物应用均与肾结石形成有关。PCNL 术是治疗肾结石的关键手段,而感染、出血则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尿路感染常见。全身免疫紊乱、尿路局部免疫功能低下、病原微生物在尿道过度增殖,引起尿道组织、黏膜炎症,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原因。PNCL术后尿路感染则可能与术中细菌通过肾脏穿刺通道经肾实质吸收进入血液有关,结石为细菌的载体,正常生理条件下,肾实质结构完整,对细菌抵御能力较强,而 PCNL 手术对肾实质局部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细菌及毒素进入血液,引起感染。且部分结石表层覆盖大量细菌者,若尿液引流不畅导致结石无法排出,使得细菌在肾盂内大量繁殖,诱发感染。此外,部分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严重梗阻者,肾盂内细菌繁殖后无法排出,同样可引起尿路感染。
为优化 PCNL 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促进肾结石患者快速恢复,一般提倡术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避免术后尿路感染。左氧氟沙星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有其广谱抗菌作用,对较多革兰阴性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菌 DNA 旋转酶活性,阻止细菌DNA 合成及增殖。但随着左氧氟沙星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提升,抗菌有效率降低。热淋清颗粒则为纯中药制剂,常用于尿路结石、尿路感染治疗中,有利尿通淋、活血消肿、清热解毒之效,对急慢性尿道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均有较好的消炎抗菌作用。临床实验证实,热淋清颗粒有其显著的抗炎、抗菌、镇痛作用,其主要成分为头花蓼,富含酚酸类、黄酮类活性成分,唐丽等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其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其酚类化合物成分,对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抑菌作用强。杨成宇等表示,热淋清颗粒对尿路感染有明显的辅助作用,且与喹诺酮类药物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改善尿痛、尿路感染症状,提高细菌清除率,同时可减轻服用抗生素所产生的耐药性。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淋清颗粒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 05),表明结石排净率较高;其治疗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可能与样本数量较少有关;临床症状量化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尿痛、血尿、尿频等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 05),证实治疗 1 周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与 Walkty A等报道结论相符。进一步研究发现,观察组结石排出率高于对照组,结石排净时间短于对照组,证实热淋清颗粒有明显的促排石作用。同时安全性监测发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证实热淋清用药安全性较高。另统计发现,术后 1 个月内观察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 05),与宁丽萍等报道一致,证实热淋清颗粒对 PCNL 术后尿路感染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在 PCNL 术后尿路感染的防治中,应用热淋清颗粒,整体效果好,对患者尿痛、肾区疼痛、血尿等症状改善显著,同时可提高结石排出率,缩短结石排净时间,且安全性高,有较高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