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了不起的盖茨比》
“杀鱼弟”服毒的新闻相信大家都已经看过了,社会舆论关注度很高,我想原因可能在于两方面:首先就是一个阔别公众视野八年的曾经的互联网新闻人物,竟然是以自杀这样令人错愕的方式重新出现,难免让人唏嘘世事无常;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杀鱼弟”自身的背景与经历。从一开始就带着“原生家庭”“辍学务工”“走红后被父母用来赚钱”“又穷又多生”等自带热度的关键词,再加上多年以后的悲剧性回归,瞬间就完成了一个“底层渣父母盘剥子女”的流行叙事闭环。
确实,如果真的要用今天网络舆论逻辑一条一条细数的话,“杀鱼弟”的父母几乎没有任何自我辩护的余地。就例如“为什么你们那么穷了还要多生?”又如“为什么没有让孩子好好念书而是选择让他辍学打工?”再例如“孩子喝了百草枯你们为什么情绪那么稳定?”一切一切,都满足了社交网络对传说中的野蛮底层,对传说中“父母皆祸害”的想象。这些情绪当然可以理解。可是,当我们在面对弱势人群的新闻的时候,道德批判终归是价值最浅的东西,因为底层个体的种种不堪本来就不是因,而是果。与其倾泻自己的不良情绪,不如去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请永远不要介意去尝试了解与你处境不同的人和生活。
记者对“杀鱼弟”父母的采访,我听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急”。面对杀鱼弟自寻短见,专家会从辍学,缺乏正常社交锻炼,情绪成长不健全去考虑。但是他父母又怎么可能想到这些。面对记者的提问,“杀鱼弟”的父亲只知道因为 11 块 5 和 11 块 3 而吵了一架,反复地提到儿子急,然后再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了。对儿子尚且如此,真要轮到自己的时候,大概也会如此。感情若是细致敏感,在他们的立场上,日子是过不下去的;粗粝的神经,既是生存需要也是幸存结果。
送孩子上学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他们不明白,也许自己就没怎么上过学。让孩子用心读书就能让孩子出人头地?他们或许就不相信这一套,因为身边就没有见过这样的例子。如今这年头,人们抱怨两外地夫妇复旦毕业在上海买不起房,都会被微博上野生的意见领袖嘲讽:“知识不决定阶层父母才决定阶层”,我们又怎么好意思指望卖鱼人家信仰知识改变命运呢?
很多人会说,为什么穷人这么穷却要多生,看看中产阶级这么富有却连二胎都不愿意动。我要说这也是换位思考做的不够。城市中产培养下一代会倾向集中资源,优生富养仅此一个,是因为这样真的会有所不同。但是底层家庭的处境是:他们哪怕是倾家荡产倾注所有积蓄也不太可能让独生子女获得什么像样的教育的。所以,回归多子多福,各凭天命的农耕社会粗生粗养策略就是一种很不错的生养思路。
社会底层人民的阅历以及环境的限制往往不允许他们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就好像受到惊吓吞食自己幼崽的狼,被困在封闭房间、因为惊慌而开始啃食倒地主人的狗,长期身处贫困环境的人无法保持应有的理智,无法做出合理的选择,也会因为痛苦变得暴躁易怒情绪化,从而陷入更深的深渊。
在此,说这么多并不是我认可“杀鱼弟”父母的观点,有给他们的行为洗白的意思,让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辍学打工,这是父母的不负责任,更是当地教育局的失职。但是,我依旧认为“了解不同”这个尝试,这个努力本身就是富有价值的。一群活在中产阶级粉色泡泡里的城里人,也应该见识一下城市中心以外的郊区和农村,本科率只有 5% 的中国;社交网络上的城里人也应该认识到,原来还有那样一种生活,而那种生活的主角可都是我们的同胞。
质管部 张宇佳